一、亏损大幅收窄,汽车业务成第二增长引擎
小米集团最新财报显示,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业务表现亮眼:经营亏损从上一季度大幅收窄至3亿元,收入同比暴涨233.9%至206亿元,占集团总营收的17.7%。由此可见什么?小米汽车已成为仅次于智能手机的第二大收入来源!卢伟冰在电话会上信心十足:“规模化效应显现,下半年单季盈利没难题。”
亏损收窄的背后,是交付量和售价的双提升。二季度小米汽车交付新车81302辆,同比增长近2倍;平均售价突破25万元,SU7 Ultra和全新SUV车型YU7功不可没。尤其是YU7,发布18小时锁单量狂飙至24万台,市场热度可见一斑。
二、盈利倒计时?小米或成最快赚钱的新势力
雷军此前放话:“小米汽车三季度起盈利。”若预言成真,小米将超越“蔚小理”,成为史上最快实现季度盈利的造车新势力。对比同行,理想汽车盈利用了4年,零跑用了5年,而小米从首款车上市到盈利可能仅用1年半!
不过,挑战依然存在。虽然二季度亏损收窄,但汽车业务累计投入已超300亿,整体仍未扭亏。业内分析指出,小米的优势在于“集团输血”——智能手机和IoT业务年赚百亿,能为汽车研发持续供血。但长期来看,怎样平衡扩张与盈利,仍是关键考题。
三、门店扩张+技术投入,小米的“组合拳”打法
截至6月底,小米汽车门店已覆盖92个城市,总数达335家。渠道快速铺开的同时,研发投入也在加码:财报提到,AI和自动驾驶团队半年扩招超2000人。这种“销售+技术”双管齐下的策略,能否复制手机业务的成功?
需要关注的是,小米SU7的竞品们近期纷纷降价,但卢伟冰却不再喊出“一个能打的都没有”。或许,从价格战转向盈利战,才是小米当下的诚实目标。
小编归纳一下:亏损收窄只是开始,盈利才是硬道理
小米汽车二季度交出的成绩单,足以让市场眼前一亮。3亿亏损的背后,是规模化效应初显、产品矩阵完善、用户认可度提升的综合结局。随着下半年SUV车型放量,35万辆年交付目标有望达成,单季盈利或将水到渠成。
不过,汽车行业竞争残酷,特斯拉、比亚迪等巨头虎视眈眈。小米能否凭借“手机生态+汽车”的协同效应后来居上?时刻会给出答案。但至少现在,雷军离“赌上全部声誉造车”的承诺,又近了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