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碗面条里的父爱传承
“跟我卖猪去!”父亲这句话,成了我人生中第一次给父亲下馆子的契机。那年我不过十来岁,农村孩子眼里,进城卖猪是件新鲜事,而能在街边餐馆吃顿饭更是奢侈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盘辣椒炒肉的滋味早已模糊,但父亲结账时掏出的2元纸币,和他皱着眉头抿散装白酒的样子,却像老照片一样定格在记忆里。
舍近求远的10斤”杂质”
天还没亮,父亲就拉着板车往南边走。我纳闷:食品所明明在东边啊?父亲解释说,高石碑那边”除杂质”少——这是卖猪的行话,指扣除猪肚里未消化的饲料重量。可排了半天队,职业人员大手一挥:”除10斤!”父亲身子明显抖了一下。这10斤意味着少赚4块钱,相当于当时农村人好几天的工钱。
直到父亲带我去街角小餐馆时,我才明白他为什么只买二两酒。辣椒炒肉上桌后,他不断把肉片夹到我碗里,自己却就着白酒咽下那些皱眉头的心事。现在懂了:那不是酒苦,是生活苦。
2元钱的奢侈与遗憾
那顿”豪华午餐”总共花了2元钱。父亲付钱时小心翼翼的样子,和后来我参军时攒50元寄回家的心情如出一辙。多年后我在县城职业,终于有机会第一次给父亲正经安排一顿早餐。看他大口咬着包油条的锅盔,我才惊觉:原来父亲也会这样开怀大笑啊!
可惜这顿早点来得太迟。当我终于有能力常带父亲下馆子时,他却永远吃不到了。现在每次路过高质量餐厅,总会想起高石碑街边那家油腻腻的小店——原来最珍贵的不是山珍海味,而是当年父亲省下酒钱多给我夹的那筷子肉。
后记:藏在皱纹里的温柔
现在的孩子很难想象,当年下一趟馆子需要攒多久的勇气。父亲那代人像老黄牛一样,把生活的苦涩默默咽下,只给我们留下辣椒炒肉的油香。如果时光能倒流,我真想回到那个中午,抢过父亲手里的酒杯说:”爸,今天我请无论兄弟们。”
那些没来得及说出口的感谢,最终都化成了我教育子女时的言传身教。每当儿子嚷着要去网红餐厅时,我就会讲起板车上哼哼叫的肥猪,讲起食品站排的长队,讲起第一次给父亲下馆子时,他藏在皱纹里的小心翼翼的温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