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端午节的作文:传统习俗与童年记忆

首段:端午节的由来与意义

“五月五,过端午,粽叶香,龙舟舞。”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家家户户都弥漫着粽子的香气,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端午节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,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他投江殉国后,百姓们用粽子喂鱼、赛龙舟寻他,这些习俗延续至今,让端午节充满了文化底蕴。写一篇《过端午节的作文》,不仅要描述热闹的场面,更要融入对传统的领会与情感。

包粽子:舌尖上的节日仪式感

“妈妈,粽叶怎么卷不紧呀?”小时候看着家人包粽子,总忍不住凑上去帮忙。记得奶奶会把芦苇叶卷成小漏斗,塞进糯米、红枣或咸肉,再用棉线扎出棱角分明的“三角粽”。煮好的粽子剥开时,糯米的清香混着粽叶的草木香,咬一口,甜糯或咸鲜在嘴里化开。商店的粽子虽花样多,但亲手包的才最有“端午味”。写作文时,不妨把这些细节记录下来,比如全家人围坐包粽子的笑声,或者第一次尝试包粽子的手忙脚乱,都是生动的素材。

插艾草与五彩绳:祈福纳吉的习俗

除了吃粽子,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。清晨,爷爷会把艾草和菖蒲挂在门上,说是能驱虫辟邪;妈妈则用红、黄、蓝、白、黑五色丝线编成“长命缕”,系在我的手腕上,念叨着“平安健壮”。这些习俗看似简单,却藏着长辈的牵挂。北方可能少见赛龙舟,但南方水乡的龙舟竞渡却是重头戏——鼓声震天,桨影翻飞,岸边欢呼不断。你的家乡有哪些独特习俗?把这些观察写进作文里,会让内容更鲜活。

香包与亲情:指尖传递的温暖

“缝香包比写作业难多了!”去年端午节,学校组织做香包,我捏着针线笨手笨脚,差点把艾草洒了一地。最终成品歪歪扭扭,但送给妈妈时,她却笑得比蜜还甜。香包又叫“荷包”,古人用它驱蚊避瘟,如今更成了传递心意的礼物。如果写作文,可以描述制作香包的趣事:穿针引线的紧张、艾草清香的扑鼻,或是收到香包时家人的惊喜。这些小故事能让文章充满人情味。

小编觉得:传承中的节日情怀

端午节不仅是吃粽子的日子,更是一代代人情感的纽带。当我们写下《过端午节的作文》时,其实是在记录文化的温度——奶奶包粽子的手法、爸爸讲屈原故事的语调、手腕上五彩绳的触感……这些碎片拼成了节日的全貌。或许未来,我们也会把这些习俗讲给孩子听,让端午节的故事永远鲜活。你的端午节记忆是什么?试着用文字留住它吧!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